第104章
“太好了!我要马上回去告诉我爹!”赵霞激动地说道。
“怪不得你对军事政情如此的熟悉,”史选侯也显得有些激动,“我们总算没有跟错人。”
“希望能从此和大伙儿一起,做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出来。”杨朔铭看着众人,抱拳正色说道,“拜托诸位了!”
地下靶场内瞬间静了下来,紧接着便是掌声雷动。
回到了家里,当屋子里只剩下杨朔铭和黄韵芝两个人的时候,杨朔铭看着黄韵芝,突然问道:“那些说我是赣西镇守使的传言,是不是你放出去的?”
“是。”黄韵芝垂下了头,轻声答道。
“看样子我还真小看你了。”杨朔铭看到她的神情显得有些紧张,不由得笑了笑,伸手拉过了她,让她在自己身边坐下。
“为什么这么做?”杨朔铭看着她的眼睛,问道。
“我就是想尝尝,‘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什么样的滋味。”看到丈夫并没有责怪自己的意思,黄韵芝大胆地迎上了他的目光。
“从我看到你办的这些事起,我就知道,你将来绝对不会只呆在这里。”她的声音开始变得激动起来,“我觉得,咱们这个暮气沉沉的国家,只有多几个你这样的人,才有希望!所以我要帮你!我愿意用我所有的一切来帮你!哪怕是牺牲我自己,我也情愿!”
杨朔铭有些惊讶地看着仿佛变了一个人的黄韵芝,因为自两人认识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看到她这么激动。
此时的她,仿佛一位“五四”时期的女学生,在街头向人群悲愤地倾诉。
“我说,帮我可以,但千万不要牺牲自己。”听到她的话说得如此之重,杨朔铭爱怜地搂过了她,轻轻抚摸着她的脸蛋,“一旦你有个什么闪失,我会受不了的。”他定定地看着她,“答应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牺牲自己。”
她听出了他话里的无比爱惜之意,大滴大滴的泪珠流淌了下来。
作者注:书的傅氏家族即石桥傅氏,“石桥傅氏因余官山东,回避元乱。大明洪武嗣正统四年7年),眷余离池花峰作仙池赋以记遇乱之;幸重见天日,近峰十里许,基居十都石桥铺;而石桥傅氏之名,义重于此;厥后居柳江杉木厅里处不记。但余居石桥时,二人须眉半百,五儿皆半长成,遂而前曰:‘观亲侄友德辅佐大明,以渐鼎甲,一名族开北直;干今诏命豫章填攸,其命维新,汝辈转于此邑开族,应所当先。’五儿应曰:‘开族裕后,起见本籍高焉。’遂领命如城,具名正卿,为攸邑户之尊,镇都九甲,为十姓排年之序;本官家立民籍,先氏在此,意然此蒙赵候年兄赏赐‘圣代人瑞’匾额;世世子孙昌盛荣华,遂从此起,后若祠建乘修,永记忽替。”需要说明的是,傅家在江西的这一脉,并不是傅氏家族各大谱系最大的,傅氏家族核心力量是在淮西地区,也就是当年朱元璋起家的地方。
以上资料为书友斯佩伯爵同学友情提供,在此鸣谢!
清早第一更!拜求收藏推荐!
(四十九)逼供,合作
“好了好了,哦……乖,别哭了。”杨朔铭受不了她带雨梨花的样子,柔声安慰她道,“其实你做得很好,这‘赣西镇守使’好歹也算一方诸侯,名头比‘九山王’可是要强多了。”
听了他的话,黄韵芝拭了拭眼角的泪水,痴痴地盯了他一会儿,终于破涕为笑,一场小风波就此平息。
夫妻两人又说了一会儿话,杨朔铭要黄韵芝去把“赣西镇守使”的委任状和印信拿过来,黄韵芝答应着起身,打开了柜子。杨朔铭看着她的背影,心突然电光火石般的一闪。
此时的他,已经想明白了,黄韵芝为什么会那么做,和有刚才那样激愤的表现了。
真是笨得够可以的啊!白和她睡了这么长的时间!连这点事都想不到!杨朔铭在心里暗暗骂了自己一句。
杨朔铭清楚地知道,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可不象后世的孩子们那样柔顺。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冲撞融汇的时代,黄韵芝和她的同学们,心都充满了理想和漏点,并且愿意为此而献出生命。
黄韵芝将柜内的暗格打开,取出了“赣西镇守使”委任状和印信,来到杨朔铭的身边,交给了他,杨朔铭打开了印匣,看了看那方玉印,接着又打开委任状看了看,赫然现自己的名字已经填在了上面,不由得苦笑了一声,抬眼看着黄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