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外méng自前清康熙以来即隶属中国……自道光年变更旧制,有拂méng情,遂生嫌怨,迨至前清末年,行政官吏秽污……外人乘隙煽huò,遂肇独立之举……迄今自治数载,未见完全效果,追念既往之事,令人诚有可叹者也。……自俄内luàn以来,红俄白俄,频繁sāo扰,又有布里亚特méng古背信弃义,勾结匪徒,破坏侵掠,官民困顿,苦不堪言。……méng地土旷民贫,生计向来薄弱,财政支绌,枪乏兵弱,无法自立。如今内政外jiāo危困已达极点,因此召集诸王公会议,决议取消自治,恢复前清旧制,受华夏册封,重归版图,共享幸福……此前同外国所订之约,一概无效……”
看着请愿公文上面巴特马多尔济本人的签名和后面依次联署的外méng各部总长次长的长长签名,徐树铮lù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呈递公文仪式结束后,立刻便举行了取消méng古独立自治的典礼。
在这个清凉的早晨,从图勒河北岸的绿宫到大库伦黄宫mén口的“呼尔迪”(庙mén口设立的转经鼓),一路排列着荷枪实弹的中国士兵。而从库伦东南方郊外直到黄宫正殿的中央mén口,则除了站立着的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还有数辆炮口高昂威风凛凛的坦克。
在接到信号之后,这些钢铁怪物突然发动起来,紧接着炮口喷出了道道火焰,所有的坦克鸣炮三响,宣告典礼正式开始。
炮声响过之后,哲布尊丹巴和他的大臣以及宫廷shì卫们骑着马,缓缓从绿宫中走出,经过中国士兵的队列,当“日光皇帝”一行人来到黄宫mén口时,并不是象以前那样的从中mén进宫,而是穿过中国士兵的队列,从边mén步行进入宫中。随后,徐树铮一行人乘座挂有五sè“x”字国旗的汽车,伴随着军乐驶来,在黄宫正mén前停下。徐树铮等人下了汽车,中国士兵随即把中华帝国“弘宪皇帝”袁世凯的画像放在了轿子上,抬进宫去。随后徐树铮等人也步行进入宫中。
此时在黄宫的宫mén和正殿大mén前,jiāo叉飘扬着巨幅的五sè“x”字国旗,而双目失明的哲布尊丹巴并没有看到,此时的他脸sè显得有些不自在,他摘下了用来遮挡眼睛的水晶墨镜,有些手足无措的站在那里。此时徐树铮等人也走进了正殿,抬着袁世凯画像的中国士兵将画像放在了正中原来属于哲布尊丹巴的“皇位”上。
“请活佛向中华帝国大皇帝陛下行三鞠躬礼!”一位中**官挥动手中的指挥刀,朗声喝道。
哲布尊丹巴脸上的肌ròuchōu动了一下,他唯唯诺诺的在shì卫的搀扶下,面向袁世凯的画像,规规矩矩的弯腰行了三个九十度的鞠躬礼。
(一百四十七)帆樯重现
(一百四十七)帆樯重现
哲布尊丹巴向袁世凯画像礼毕,徐树铮将中华帝国政fǔ颁发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金印和委任状授予哲布尊丹巴,接着举行外méng古各盟王公和原自治政fǔ官员向袁世凯画像行礼的仪式。在典礼结束之后,外méng古各官署衙mén全部被封闭,mén前设立了中国武装警卫队。徐树铮随后以西北筹边使的身份,下达解散和复员méng古一切军队的命令。méng古当局随后向徐树铮jiāo出了9000余支步枪,5mén大炮,10tǐng机关枪,以及大量的炮弹和枪弹。徐树铮只给哲布尊丹巴留下了60名卫士充当shì卫。至此,外méng古的最高主权和所有的政权,全都转入到了西北筹边使行署中。
而杨朔铭则是在南行的飞艇中,从报纸上看到外méng古取消独立和自治的消息的。
“méng古重回我中华版图,真应该好好庆贺一下。”
坐在杨朔铭对面的全国实业督办处首席工矿顾问丁文江笑着放下了报纸,“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过去勘查一下。”
丁文江15岁时东渡日本求学,1904年由日本赴英国留学,攻读地质学和动物学,回国后历任工商部矿产司地质科科长和矿产地质调查所所长,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是啊!有机会,我也想去见识见识这méng古大漠,到底是怎样一番景象。”杨朔铭的目光望向了窗外,“不知道有生之年,能否走遍我中华的锦绣山川。”
听到眼前的年轻将军竟然一副老气横秋的语气,已经是中年人的丁文江不由得笑了起来。
“有了这飞艇,去那里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报上不是说了,徐又铮将军之所以得成大功,这飞艇出力甚多,瀚之造出了这空中飞舟,当真是便捷无比啊!”丁文江望了望窗外,感叹道,“我以前根本都没想到,现在竟然能够坐上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飞艇。”
“这飞艇的设计制造,其实本来也不算什么。”杨朔铭微微一笑,说道。
“瀚之此言差矣,此等飞艇,连西国航空界人士观之,皆jiāo口赞誉其xìng能先进,”丁文江听了杨朔铭的话不由得愕然,“丁某自登艇后,对其构件之复杂,也是咋舌不已。以我国现在之技术,能制如此飞艇,简直可以说是奇迹。”
丁文江当然不知道,这种先进的硬质飞艇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横空出世,完全是因为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的一双“鬼眼”。
“丁兄可知,如今我中华和欧美诸国相比,最大的差距是什么?”杨朔铭知道丁文江没有明白他的意思,笑着问道。
“瀚之这个问题,最近常常见诸报端,国内学界争论也是异常jī烈,丁某十五岁留洋求学,后遂立志工业救国。”丁文江回答道,“依丁某所见,我国同泰西诸国乃至最大的差距,是工业技术。”
“丁兄其实只答对了一半。”杨朔铭叹息了一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