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高科技军阀> 第129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91章

中国的将军们指出根据一战的经验全面持久战争需要付出过大的经济和财政力量而牺牲如果过于沉重人民和军队的精神状态也会日趋低落最终必然导致革命和国家的崩溃所以尽管中国一直受到苏联不断输出革命的威胁但始终没有对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扩军备战却被苏联大肆渲染英美等国的宣传机构为了恐吓苏联及其周边国家也拼命吹嘘中国武力的强大这些宣传有着符合事实的成分:还在1930年的时候中国人维持10万国防军所花费的财力据说就超过了同期法国30万军队的军费充足的经费使中**队拥有大量受过良好训练的军官和士官;众多国防军士兵有8年以上的服役经验;而军官更长达15年以上每一个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中国还拥有全欧洲最雄厚的工业和强大的科技力量他们源源不断的为中**队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技术兵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中国已经组建起了一支总数500余万人装备精良的强大军队同时还建立起巨大的物资储备
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在于中国只是利用其现有的工业基础执行一套宽度军备计划在战前的六年整个中国工业产值仅有16%~17%直接用于军事虽然中国工业完全能够为军队提供在数量、质量上居于优势的武器装备并能够应付短期战争带来的消耗但若要为了长期战争而对工业全面改组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中国的政治格局不允许这样做统治阶层固然指望在扩军备战中发财或者晋升但并不热衷于为一场难以取胜的大规模消耗战做赔本买卖而中国人民寄予希望的是政府消灭失业、改善生活的承诺而不是战争
与战备松懈的西方民主国家相比中国的军备确实非常强大加上华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胜利的事实使人们都愿意相信中国重整军备的成绩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苏联的扩张军备才更可怕尤其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苏联的军事力量更是急剧膨胀
马克思和列宁都坚决主张依靠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革命而后者却认为既然新的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那么资本主义的互相厮杀将为苏维埃国家提供消灭它的最好时机斯大林曾在小范围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诞生了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社会主义阵营;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消灭帝国主义在另一次谈话中莫洛托夫则引用《**宣言》阐述他们的观点:**人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现存的一切社会制度这正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
继承列宁遗志、用具体措施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加索小城鞋匠之子斯大林和出身小康人家、充满了民族浪漫主义的阿道夫希特勒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当少年希特勒还沉浸在日尔曼神话的幻想中时已经是职业革命者的斯大林正在冰天雪地、环境险恶的西伯利亚流放地与大自然做着斗争;当希特勒在西线的战壕里充当炮灰时斯大林已经在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被某些人称为最伟大的平庸者的斯大林没有希特勒那样的天赋和敏锐的直觉也不会凭借狂热的情绪去歇斯底里地蛊惑人心但他有足够坚强的神经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来实现目标而不惜任何代价与牺牲;也有着足够灵活的手段来利用各种因素
对斯大林来说继承故去的列宁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并实现伟大梦想并不轻松苏联不像战败国德国那样受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但这个新生政权被整个西方世界仇视的程度却远远超过了德国俄国在战前就远远落后于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强国(德国却是其中最先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大规模残酷内战又带给她空前的毁灭固然输掉战争的德国付出了700多万人的生命工业产值下降了50%还遭到战胜国的勒索但战火毕竟没有蔓延到其本土国家元气尚存因此德国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损害最小的欧洲大陆国家
而在俄国战火燃遍了全国吞噬了1400万条生命城市和乡村被化为废墟国家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当硝烟散尽巨大国家的广袤大地上遍布着断壁残垣和来不及掩埋的尸体经济基础遭到无情的摧残数百年来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活下来的人们生活在物资和食品的极度匮乏中即便是得到特别供给的红军每人每星期也只能得到1公斤长了绿霉而且还掺着碎布片、绳头的黑面包而无数被战争剥夺了一切并变得来历不明的人-刑事犯、旧军官、贵族和孤儿-则在四处游荡暴动、叛乱此起彼伏西方世界之所以放松了对红色俄国的进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遭到重创的俄国事实上已经不存在了
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苏维埃政权首先要做的是重建国家为此他们暂时和西方达成妥协建立起国家关系恢复经贸往来在国内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被老布尔什维克称为杀不绝的资产阶级和灯红酒绿的生活重新出现在革命了的莫斯科街头但过渡是暂时的在列宁死后随着斯大林领袖地位的巩固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斯大林在1927年的讲话成为新时代的宣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这是几乎不能怀疑的了按照2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由于存在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苏联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竞赛交战双方的全部经济和政治基础都要在这一场竞赛中受到考验苏联与强大的资本主义敌人之间(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进行的将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在政治、经济整体实力上的较量为此苏联必须真正将国家的全部力量用于战争的准备斯大林在1933年一次秘密会议上说过:敌人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因此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她应当实行高速度(未完待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五百五十四)斯大林的“东方”计划
要实现高速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钱。对几乎一无所有的俄国来说,只有地里打出的粮食和原材料能够换钱。但小生产者的农民不会轻易交出粮食,他们曾嘲笑亲自下乡收粮的斯大林:“你要给俺们跳个舞,俺们兴许给你点粮食”。
斯大林当然不会去跳舞,而是用铁腕建立了集体农庄。在付出了巨大而残酷的人道代价后,粮食终于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并以源源不断地出口来换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俄国的艺术品和沙皇的珍宝也被拿来从西方富豪手中换钱。到1936年,为了得到伦勃朗、鲁宾斯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著名美国百万富翁古尔本、凯恩和美国前财政部长梅农在内的阔佬们付给了布尔什维克1亿多美元。从各种渠道弄来的钱大都被用于大量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在1932年,英美两国全部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都被苏联人买去,大量失业的国外技术人才被招募到苏联。同年,已有外国专家1810人,技术人员10655人在那里工作,西方经济危机为苏联创造了不少机会。.
为了尽快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建设重点被放在直接为军事服务的重工业上。在战前13年,苏联国防拨款达1701亿卢布,而同期工业总投资也不过1850亿卢布。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工业突飞猛进。烟囱越来越多的同时。日用品和食物却依然极度匮乏,“我们没有猪肉、没有牛奶、没有黄油、没有面包、没有菜汤,但我们有米高扬”的笑话到处流传(在俄语中,上述各词均以m开头,米高扬当时负责国内供应)。在合住的房子里,人们得排队上厕所。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远远低于德国和中国。在亿万人民的努力下,斯大林所要求的高速度得到了实现。但这种在“高速”中建立起来的工业虽然总量庞大,却是极不完善的。
和中国相比,苏军中训练有素的军官和军士却极为缺乏。即使在只有10万陆军的时代,中国仍然保持有一支高素质军官、士官队伍的军队。在1929年。每1000名中**人中就有100名军官、30名中士和至少400名下士。在军队编制之外,还有大量退役的军官在拿着高额退休金,各种民间军事组织在1935年以前就储备了700万后备人员,为建立庞大而精良的军队提供了保证。
而在苏联。革命风暴早已消灭了俄国旧有的军官团,少量留存下来的军官也不受新政权的信任,而新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红色指挥员还缺乏素养和经验。财政上的限制以及劳动力的短缺使红军的地方部队有90%的人员不能脱离生产,每年只是接受短期集训,充其量只能算民兵。
苏联军队的扩充也受到了战前外交政策的影响。在遭到整个西方仇视的苏联,为了防止“十字军东征”和彻底被孤立,任何军事措施都来得格外小心翼翼并严加保密。作为这种韬光养晦的代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苏军总兵力虽然达到了200万人,却也仅相当于他们的德国盟友人数的一半。而战斗力低下的地方师才刚刚废除。
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大大超出上述因素。4万多名作为军队骨干和精华的红军军官被迫害。斯大林或许认为通过肃反可以巩固他的政权和军队,使之更加坚强和稳固,但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却超出了他的估计。
对于斯大林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全都是敌人,只是威胁程度不同而已。德国征服欧洲的战斗顺利得让斯大林和他的将军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德国的胜利刺激了苏联的野心,在中国和日本全面开战后,斯大林赶到机会来了,于是开始打算实施自己的雪耻计划。他的计划不仅仅是要收复当年被中国占领的东方领土,而是消灭中国,建立一个“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
斯大林如此急于消灭中国。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本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今天我们武装的比任何时候都强大,但这种军备水平我们保持不了多久……总有一天中国人会闯进来,也许是**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时间对敌人有利。目前的力量对比只会向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中国人没有睡大觉”。显然,斯大林意识到苏联潜在力量上的劣势和本质的缺陷。以及中国蕴藏的巨大潜力。如果等到克服了这些缺陷以后再进攻中国,苏联将丧失暂时的优势、失去统治世界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斯大林认为他不能等待。;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也不能等到德国消灭英国以后再进攻中国。毕竟在1941年,不列颠岛国的力量不足以威胁德国在欧洲的统治,苏联没有必要为她而丢掉消灭中国的难得机会。而且斯大林相信,“如果胜利,可能造成迫使英国媾和的形势”,同时“消灭中国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不仅如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中国的崩溃而“屏住呼吸”,这将为苏联夺取世界霸权铺平道路。
苏联入侵中国的计划有一个与之密切相关但却鲜为人知的计划:“东方”总计划。该计划的细节没有多少人知道。但和这个残暴的计划相比,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关于苏军侵犯中国公民的行为不受军法处罚的《占领地区特别管辖权和军队特别措施》以及据斯大林本人估计将饿死几千万人的对华经济掠夺政策都显得黯然失色。根据现存的相关资料。可以确认该计划至少要将中国西伯利亚、蒙古、东北和西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4600万至5100万居民驱逐或干脆**消灭。在这些人曾经居住过的地区将迁入1400万俄罗斯人。剩下1400万当地居民也将俄罗斯化。按斯大林的一些私下讲话,活下来的人将被作为贱民。他们中不能有知识分子,人们的文化只需认识公路上的标记或者能够数数到五百,而参与东线作战的苏联士兵将成为东方占领区优先的开发者,他们被允许保留武器以随时镇压当地人的反抗。而“东方”总计划的内容应当还不止于此,而它的实施范围显然也就是苏联所能控制的范围。斯大林本人曾表示,只要战争形势允许:“苏联的领土将扩大到白令海和南中国海”。而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完全有理由相信苏联的种族屠杀也会扩大到这些地区!
斯大林从没有指望过在中国建立长期的和平。但按他的估计,德国和西方之间的战争将持很长的时间。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波兰以及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大国的法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败亡。万字旗在半个欧洲上空飘扬。据说斯大林曾这样问他身边的人:“他们竟一点也不能抵抗吗?”斯大林的不安是有道理的:红军的战斗力并不像他过去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在苏芬冬季战争中。对芬军占有绝对优势的苏军被拖住了4个月。只是在付出数倍于敌人的伤亡代价后,红军才勉强取胜。军队的缺点在这场冬季战争中暴露无遗,而这一切都被中国人看在了眼里。苏芬战争的纪录片成为中国将军们取乐的工具。盛怒下的斯大林对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大加指责。这位文化程度低、对现代战争一窍不通、据说只对在行、并把大量时间花在对着摄像机微笑的内战英雄确实很不称职。但他在遭到斯大林攻击时的反驳也并非胡说:“所有这一切只能怪你自己!消灭老一辈红军的就是你这个人,我们最好的将军都是被你杀害的。”在斯大林发动的清洗中。红军丧失了全部的军区司令、90%的军区副司令和参谋长、80%的师级指挥员。三分之一的团长被指责,中、下级军官损失惨重,技术人员也未能幸免,仅空军就有5616名飞行员被清洗。军队的基础遭到巨大的摧残。为了弥补这些在短期根本无法弥补的损失,大批低级别军官被越级提升。昨天的排长变成团长,营长变成师长甚至军长。各种速成班培养出的大量“速成排长”也充斥着军队。1941年初,苏军指挥员中仅有7.1%受过高等军事教育,55.9%受过中级教育,24.6%的人毕业于速成班,剩下的12.4%则根本没有受过军事教育。不管斯大林是否承认自己对此所负的责任。在入侵中国的时间日益临近的情况下,要解决军队的诸多问题,显然不是靠撤掉伏罗希洛夫而以芬兰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铁木辛哥替代就能解决的。军队必须彻底改组,战争的经济工业准备要进一步加强。而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为此斯大林必须借助德国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计划,他相信他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也别无选择。
在斯大林的命令下,满载苏联石油、橡胶的列车穿过辽阔的俄罗斯平原向西驶去,终点是德国。按1939年8月苏德之间达成的协议,两国间贸易额为2.5亿马克左右,而1940年2月11日在莫斯科签署的贸易协定则规定双方在未来的18个月内最低换货额为10.4亿马克。为了拉拢德国人。忠实履行协议的斯大林向德国提供了200万吨谷物、120万吨石油、20万吨棉花、80万吨磷酸盐,大量其他重要原料和从德国过境的150万吨大豆。斯大林本人也对德国驻苏大使表白友谊:“我们应当永远做朋友,你应为此做出努力。”舒伦堡大使倒还真的在做这种努力,诸如此类的话又被舒伦堡带给了斯大林或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当然斯大林的努力没有白费。德国方面也给了丰厚的回报。德**事顾问团的进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带来的恶劣影响。德国先进的技术也使苏军的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跟随德军横扫欧洲的苏联军团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而这些在未来的战争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在斯大拼命拉拢德国人的同时。进攻中国的准备正在大规模展开。国防工业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坚信“一懒二笨,其他全是美德”的斯大林看来,“设计师总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他们没有把潜力全部挖出来,应当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东西”。而对工厂中的工人,斯大林则靠严厉的行政、刑事处罚加上劳动竞赛和宣传来督促其工作,有时上班迟到几个小时就得坐牢。在斯大林的鞭策下,苏联军事工业生产迅速提高。从1939年到1941年6月。苏联国防工业产值增加39%,而其他工业增长仅13%。新建的工厂开始向乌拉尔、伏尔加河、西伯利亚等纵深地带延伸。航空工业增长尤其显著。一个德国空军的一个代表团曾参观过几个中国航空球形轴承、合金和航空发动机工厂。回国后,他们在给德国政府的报告中宣称苏联的飞机制造业是全欧洲最大最先进的。在这一时期,除了新式飞机外。苏联在武器产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中国。苏联生产这种坦克的目的之一,是因为他们确信中国人拥有“无畏舰”般的巨型坦克,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军队加紧了训练。在西部特别军区,从1940年8月到战争爆发,共举行5次集团军级野战演习,1次集团军级的司令部就地演习,5次军级作战演习,1次方面军级作战演习,1次有2个机械化军参加的无线电演习,2次师级和1次军级操练。苏军的大规模扩编和改组也在进行中。军队人数从1939年的98个师200万人急速扩充至1941年6月的303个师500万人。按西班牙内战的经验。被取消的机械化军重新组建了起来。这些机械化军一旦配备齐全,将拥有29899辆坦克,其中包括15834辆t-34、kv坦克。苏联航空兵将原有的航空旅改为师和团,新式飞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5个空降军也在组建中。苏联的战争准备的规模真正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但在进攻开始前,这些准备还远远没有完成。旧的部队尚未从大清洗的严重摧残下复苏,大量缺乏训练的新建部队又使全军的整体素养进一步下降。宏大的换装计划才刚刚开始,少量的新式装备还未形成战斗力。但从其已有的巨大规模和趋势来看,一旦这些准备工作完成,红军将对任何敌人形成绝对压倒优势。
进攻前夜的苏军是一台功能强大。但还未组装完成的机器。但很多人相信斯大林说的话:红军将对中国人占据全面优势。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