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历史军事>高科技军阀> 第1301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1章

斯大林夜间回到近郊的别墅后,就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和衣躺在长沙发上。可是他不能入睡。他起身走过客厅、饭厅。在列宁像的上方依旧亮着一盏电灯。漆成仿橡树的深色墙壁恰好映衬着斯大林阴沉的情绪。他漫无目的地在几个房间里走了走,瞟着电话机(别墅里有三架克里姆林宫的“自动电话”,分别放在不同的地方),似乎是在等待着,同时又害怕听到可怕的新消息。(未完待。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五百八十二)南方战区的战斗
斯大林打开值班助理的房门,里面坐着的是鲁缅采夫少将。他急忙站起身来,探询地看着斯大林。别墅主人用茫然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将军的身影,轻轻地关上门,又走回自己房里去了。
斯大林在挂着窗帘的窗缝边站了一会儿,注视着夜间花园的轮廓。不知为什么他突然想起了图哈切夫斯基很久以前写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未来的战争将是发动机的战争。装甲坦克部队的集中可以形成强大的突击拳头,要抗御它们是很不容易的。”这个人很聪明,然而他想搞宫廷政变……如果让图哈切夫斯基处在巴甫洛夫的位置,也许很多事情就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现在想这个有什么用?斯大林试图驱开往昔的阴影,希望一觉解千愁,但是“睡梦”难成:现实太令人胆战心惊了。不但东部战区全面告急,南方战区也陷入到了危险之中。
在中苏战线南段部署的是华军西北集团军群,由已有63岁,也曾长期从事指挥和参谋工作的徐树铮陆军元帅指挥。集团军群拥有42个中国师(6个装甲师,3个摩化师,3个警卫师,4个轻步兵师,1个山地师,25个步兵师)和兵力只相当于一个旅的内务部队“刀锋”师。该师编有4个加强步兵营,2个炮兵营,1个防空营,1个侦察营,1个强击火炮连。连同后方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西北集团军群共编有57个中国师。陆军兵员110余万。在集团军群所属第1装甲集群编成内有6个装甲师,共有坦克装甲车926辆(“行者”85毫米炮型221辆,“行者”100毫米炮409辆,“雪狼”坦克歼击车125辆)。另有4个强击火炮营和1个坦克营加强。支援这个集团军群的是谷长清上将的中国空军第4航空队,其航空部队包括第4,5航空军,有飞机1140架。其陆军支援高射炮部队主要是第2高射炮军,负责支援第1装甲集群。另外,西北集团军群还得到哈萨克军队的配合,其部队编成2个集团军,共有14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4个骑兵旅,1个摩化旅,兵力36万。有坦克201辆,火炮迫击炮约3000门,作战飞机623架。从4月6日起,由巴特兰将军指挥的哈萨克“阿尔泰”集群5个旅40000余人也投入了作战。在西北集团军群当面的苏军有2个方面军:南方方面军和突厥斯坦军区。前者是苏军最强大的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上将在1939年还只是一个师长。由于在苏芬战争中他的部队表现突出,基尔波诺斯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迅速被提到现在的位置。他的方面军有58个师(26个步兵师,16个装甲师。8个摩化师,6个山地师。*2个骑兵师),兵力达864600人。其所属的8个机械化军有坦克4525辆,其中“t-34”、“kv”坦克就有758辆。全军区共有坦克5645辆,其中1124技术状况良好。航空兵有作战飞机1672架。突厥斯坦军区有22个师,其2个机械化军编成内有坦克769辆,军区空军有飞机950架。里海舰队另有飞机626架。对中国方面而言,在西北地区,其兵力虽略多于苏军,但坦克力量则从数量上处于劣势(华坦克在质量上则处于优势,当然这里并未考虑双方部队的机动能力)。南部苏军包括西南方面军、突厥斯坦军区、里海舰队的空军在内,飞机总数达3248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华军第1航空队和哈萨克军队装备的1763架。虽然苏军飞机在整体质量上也不如华军,但其新式飞机的装备情况却比其他军和方面军要好。而且突厥斯坦军区苏军航空兵战备状况最为充分,其飞机在华军来袭之前均已疏散,各航空团都派出值班中队,因而到中午只损失飞机23架,其邻近的西南方面军却损失了277架,超过该军区10倍以上。因而在南部地区,华军不具有显著兵力优势。
部署于哈萨克的华军部队,在开战当日没有发动大规模攻势,原因是杨朔铭一直担心如果西北的攻势失败,苏军有可能会对哈萨克发动进攻,从而威胁到哈萨克及新疆的油田这一中国战争机器的血库。有鉴于此,在战局明朗之前,他决定在这一方向采取守势。
开战第一天,西北集团军群主力从苏军西南方面军第5、6集团军接合部向卢茨克,杜布诺方向发动突击。在这里,由波塔波夫坦克兵少将指挥的苏军第5集团军在兵力上,只相当于向其进攻的张至忠上将第1装甲集群和第6集团军的不到1/3,火力也处于劣势。在战争开始时,该集团军部署在国境线的兵力仅有边防军和步兵第87师主力。在这些部队的后方,第5集团军的步兵第45、62、124师及步兵87师其他部队正在向国境开进,其中除步兵第124师外,其余各师只能投入2个团,而第3个团由于当时还在后方进行营建,因此无法赶到战场。而就在苏军行进到离国境线10到25公里处时,冲过了边境的庞大华军装甲纵队就已经涌到了他们面前。面对无数咆哮而至的装甲巨兽,苏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根本无法组织抵抗,只得拼命后撤。
为了遏制猛扑过来的中国第1装甲集群。红军第5集团军投入了所属的机械化第22军和步兵第135师、反坦克第1旅进行反击。结果他们撞上了华军装甲第13、14师。就在红军机械化第22军军长孔德卢瑟夫少将还不能肯定在他面前隆隆开来的庞大坦克纵队是敌是友的时候,中国坦克的炮弹已经落到了他的身边。孔德卢瑟夫身受重伤,并在第二天死去。但他的部下和苏军反坦克第1旅则以猛烈的炮火暂时阻住了华军的前进。尽管如此,在当天的战斗中。华军仍然得以从第5、6集团军接合部突入10到25公里。与第5集团军相比,在穆兹琴科中将指挥下,担任掩护任务的苏军第6集团军防御暂时还比较稳固。在该集团军防守地段中部,步兵第6军所属的步兵41师从战争开始后几小时就组织了有效的抵抗,华军的进攻在很多地段被打退,曾一度被占领的城市也被苏军夺回。但这里毕竟不是华军的主攻方向。
就在斯大林一会儿愤怒,一会儿乐观的时候,原来准备在4月1日度过一个愉快“节日”的俄国人民也获知了战争爆发的消息。在国境和受空袭地区。人们看见了漫天飞舞、疯狂投弹扫射的中国飞机,有的则遇上了猛烈的炮火和隆隆逼近的中国坦克。鄂木斯克车站的一列苏联火车遭受了空袭,很多人还没明白这飞来横祸是怎么回事就丧失了生命,幸存者这样回忆:“车上一片混乱。人们哭喊着,呻吟着。我抬起头,看到到处都是尸体,碎玻璃和鲜血。一直坐在我身旁的那些乘客,我发现他们的身体还在抽搐。可是他们的脑袋已经没有了。”而在后方城市,更多的人通过莫洛托夫当天中午12时在电台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得知苏联遭到入侵的消息。由于过分紧张,这位曾参与十月武装起义、以毫不妥协的坚定而著称的苏联二号人物在广播时有些结结巴巴,他试图打动苏联人民、包括那些在狂轰滥炸中倾听着的人民的心:“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敌人将被击溃,胜利属于我们!”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中苏战争的爆发在全世界也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这一事件的发生。对英美而言倒并不突然。他们在事前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情报。英国人对这场战争持欢迎的态度,因为从此战争的主要压力将由中国人来承受。这无疑是给日暮途穷的大英帝国送来了救命稻草。对英国人来说,战争最好的结局,自然是中苏双方两败俱伤。按当时英**事专家们的意见,俄国这块“岩石”将被华军这把“锋利的巨斧”劈开,但不会很容易。美国人的看法和英国人大致相同,按美国陆军部估计,中国击败苏联最少需要一年,但最多也不会超过三年。
在发动这场战争的中国,情况要平静的多。杨朔铭在中午睡了一个好觉,他的幕僚们大都去游泳了。向苏联人宣战的任务则由外交部来执行。
1944年4月1日下午,午睡醒来后的杨朔铭接到了令他满意的战报,但为了等候更确切的消息,直到第二天中午12点,他才踏上了驶往设在蒙古首府库伦的指挥部“鹰巢”的火车。火车从下午开到晚上,在茫茫夜色中,不知出于什么情绪的影响,杨朔铭什么话也不说,只是望着车窗外的景色。几乎与此同时,苏联总军事委员会的第三号令也已经发到了西部红军各方面军的司令部。如前文所述,这道根据“敌军在国境线大部分地段的进攻已被击退,并蒙受损失”的错误情报发出的命令充满了乐观情绪,竟然要求各方面军“使用一切力量及手段进攻敌军并将其歼灭在边境地区”。但是各部队实际上不仅没有打退华军猛烈的攻势,反而已经陷入极大的混乱并损失惨重。即使不考虑这些因素,要求装备有大量技术兵器的庞大机械化兵团在没有弹药、没有油料、没有敌情资料,有的只是一堆需要修理的坦克的情况下,用一个晚上做好进攻准备,并且从远近不同的地点开到进攻出发地域,然后在完全不进行侦察的条件下发动进攻。这样的命令只有军事外行才能做得出来。但斯大林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反突击必须进行!”正如当时担任西南方面军作战部长的巴格拉米扬上校所承认的那样:“总部文件在判断上的乐观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我们发去的充满豪情的文件引起的”。既然如此,前线部队也只好将那无奈的“豪情”进行到底。
按第3号命令的具体规定,红军在西部国境地区的3个方面军都应派出强大的机械化部队迎头痛击正在大举进犯的中**队。其中东北、东方方面军所领受的任务是“采用集中突击的办法包围并歼灭敌方进攻集团,至3日黄昏时占领那一地区”。但东北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不知何故,却并不重视正在推进的华军第3装甲集群。或许,他认为那因该由巴甫洛夫大将指挥下的东方方面军去对付。
在库兹涅佐夫自己的计划中,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是正向他的方面军防御地带中央进攻的华军(即北方集团军群所属第4装甲集群及掩护其两翼的第18、16集团军)。为了打退这股敌人,库兹涅佐夫决心调动下属的2个机械化军:机械化第3、12军。前者编有坦克第2、5师,摩化第84师。在战争爆发时拥有坦克692辆,其中“kv”坦克52辆,“t-34”坦克3辆。后者编有坦克第23、28师,摩化202师。当时有坦克691辆,包括“t-34”坦克54辆。按照东北方面军的反击计划,机械化第12军应该在第8集团军步兵第10军配合下进攻华军左翼,而机械化第3军则应向华军右翼进攻。整个反击将由第8集团军司令员索宾尼科夫少将统一指挥,命令在当天上午9时30分发出。东北方面军的计划在理论上是无可挑剔的。但实际情况却偏偏不买理论的帐。首先,作战中的苏军,无论是上级司令部与下属部队、还是各友邻部队之间都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对当面的敌情也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反击无异于盲人跑瞎马。而在具体的措施上,苏军又完全没有按照集中兵力的原则来行事。参战的2个机械化军。机械化第12军的下属的2个坦克师中的坦克23师被交给步兵第10军指挥,未能配合该军坦克第28师的行动。这一奇怪部署的原因连苏联人自己在战后都说不清楚;而机械化第3军也只出动了一个坦克第2师,另一个师即坦克第5师则与华军第3装甲集群的部队发生了战斗,未能参加军主力的反击。这样,苏军用于对第4装甲集群反击的坦克机械化部队虽然有3个坦克师,但由于彼此并无战术协同甚至起码的联系,因而根本形不成突击力量。而且由于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各部队都未能领到足够的弹药和油料,同时由于缺乏运输车辆,在即将进行的战斗中,他们也很难指望得到补充。后来中方的战场报告也证实,被击毁和遗弃的苏联坦克中往往没有几发炮弹。这不仅是东北方面军,也是整个西部地区苏军机械化部队所共同面临的巨大困难。坦克部队应有的巨大威力因此难以发挥。4月3日晨,红军的坦克开始向战场进发。他们的行动被华军的侦察机发现。这一情报很快就转到了华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官萧逸陆军上将那里。此时,萧逸手下的2个摩托化军中,右路薛镇远上将的摩托化第56军由于遭受的抵抗较小,因而领先于左路王超勇上将的摩托化第41军,此刻正向安瓦河冲去,而被发现的红军坦克正是向该军侧后逼近。萧逸最初打算让薛镇远掉过头来吃掉这股苏军,但考虑到尽快抵达安瓦河关系到华军能否歼灭里海苏军的大局,因此,萧逸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决心让薛镇远继前进,而由王超勇的摩托化第41军消灭这股苏军坦克部队。这场战斗是华军摩托化第41军和同时得到骑兵、炮兵掩护的3个苏军坦克师之间展开的力量对比悬殊的恶战。苏军的确投入了3个坦克师,但在战斗过程中,这3个师却未能采取一致行动:在4月4日战斗开始时,机械化第12军的坦克第23师在战斗中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而该军的另一个师——坦克第28师由于没有燃料,以致其主力在当日压根没有出动,只有该师所属的坦克第55团的40辆坦克与华军发生了小规模战斗,这支部队将华军击退了5公里,并宣称摧毁了14辆中国坦克和20门火炮。但由于没有友邻部队的配合,苏军未能取得更大进展。(未完待。。)
(五百六十三)苏军的反击
事实上,在4月3日这一天,真正与华军坦克部队发生大规模战斗的是红军少将索连京指挥的机械化第3军坦克第2师。该师编有2个坦克团(第3、4团),1个摩托化步兵团(第2团),1个摩托化炮兵团(第2团),拥有约20辆超重型坦克,一些“t-34”坦克,以及约80辆左右的“bt”快速坦克。1944年4月3日,坦克第2师在克利涅河桥头堡附近,与正在行进中的华军摩托化第41军装甲第6师纵队在一个名叫奥特雷萨的小村发生了遭遇。双方的300多辆坦克在狭窄的地域内进行了中苏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坦克遭遇战。与红军坦克第2师遭遇的中国装甲第6师是一个在轻装师基础上组建的装甲师,师长是马文峰中将。在对苏战争开始时,装甲第6师主力坦克第11团编有3个坦克营(第1、2、65坦克营),在战争开始时拥有245辆坦克,其中装备85毫米炮的“行者”坦克20辆,装备100毫米炮的“行者”坦克160辆,其余为坦克歼击车和指挥坦克。在该师编成内还包括2个齐装满员的摩托化步兵团(第114、4团)和1个摩托化炮兵团(第76团)。与红军坦克第2师相比,装甲第6师在坦克数量上处于2:1的优势地位。但在坦克质量上也更胜一筹。当红军坦克部队向华军隆隆驶来时。华军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轻易的把1辆辆装甲薄弱(车体正面装甲只有15毫米)的“bt”快速坦克打瘫。但当华军的这些火炮在50至100米距离射击那些体形巨大的超重型坦克时,命中坦克的穿甲弹虽然将其装甲板打的火光、钢花飞溅,但却根本无法穿透其正面装甲,甚至无法使坦克起火燃烧。一门华军的150毫米自行榴弹炮在“天启”坦克开到距离其不到100米时开炮轰击,重达40公斤的炮弹直接命中了这辆坦克,巨大的爆炸使苏联超重型坦克车体剧烈摇晃,整个车身仿佛就要散架。可令当时在场的华军第41摩托化军军长王超勇将军感到大为震惊的是,这辆苏联坦克在停了数秒钟后,竟然奇迹般的再次开动起来,并将刚才射击它的自行火炮打了个粉碎。在战前深信自己握有坦克质量优势的华军装甲部队官兵被这种新式俄国坦克所震撼。约40辆中国坦克和18门火炮被苏军击毁。摩托化第41军编成内的另一个装甲师——资格最老的第1装甲师也遇到了相似的情况。当该师的坦克在大约800米的距离上开炮射击苏联超重型坦克时,竟然没有任何效果,而当双方的坦克群间的距离拉近至50至100米时,中国坦克发射的炮弹仍被苏联超重型坦克坚固的装甲弹了回来。一辆苏联超重型坦克前后中弹达70多发,却仍然未被摧毁。尽管苏军的超重型坦克具有性能上的优势,但红军毕竟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他们的坦克被展开在过于宽大的正面,彼此间由于无线电设备的缺乏而难以联系。而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正在浴血奋战的苏联坦克手也很难通过观察坦克指挥官手中的信号小旗来协同作战。指挥上的困难使苏军坦克难以组织起像中国那样的大坦克群,因此只能把部队分成一个一个的小坦克群,并且在宽大的正面使用。这就使红军的坦克攻势无法形成数量优势,给予对方以更有力的打击。中国人当然不会放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就在苏联坦克从正面发动凶猛而缺乏组织的攻击的同时,死死抵抗的中国人正以另一个装甲师的兵力运动到红军的侧翼发动打击。将苏军赶进了茫茫荒原。
富于坦克战经验的中国装甲部队充分的利用了他们的各种优势(包括通信,训练等等),熟练的运用各个军兵种的兵力兵器进行着紧密的协同以反击苏军的进攻,其熟练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空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战前就受过打坦克专门训练的空军投射手们利用n5“蜻蜓”战术攻击机对苏军超重型坦克进行精确的轰炸。在中国飞机凶狠的打击下,一辆一辆装甲厚重的苏联超重型坦克被接二连三的击穿击毁,不可一世的装甲巨兽变成了一堆废铁。与此同时,华军坦克也向苏联超重型坦克的行动装置射击,打断其履带,而训练有素的华军战斗工兵则爬上不能动弹的苏联坦克。用集束手榴弹或者炸药将其彻底炸毁。红军坦克第2师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战场上到处都是被击毁并熊熊燃烧的苏联坦克残骸,该师师长索连京少将也于4月6日战死。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被新式苏联重型坦克所震撼的摩托化第41军军长王超勇仍感到心有余悸。他后来回忆道:“从战术上看,4月4日是非常紧张的一天。”远在后方的中国陆军总参谋长蒋百里也在日记中评价:“这一天南方地段的苏军。打得顽强而激烈。”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苏军的反攻遭到了彻底失败。但此时桥头堡的战斗还未完全结束。在4月4日到5日,苏军第2坦克师1辆残存的超重型坦克挡住了第6装甲师的补给通道。
和“kv”重型坦克相比,苏联人的这种超重型坦克装有2门大口径毫米榴弹炮。之所以采用这样大口径的火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摧毁敌方坚固的防御工事。但这也使坦克的炮塔变得特别巨大,不仅导致车体行动不便,而且看上去宛如一座移动的堡垒。为了消灭这辆挡住去路的苏联“怪物”坦克,华军不仅出动了大量坦克,并且派出了工兵爆破组。甚至动用了师属的150毫米自行榴弹炮。结果。他们却在苏联超重型坦克大口径重炮的打击下,损失了7辆坦克、1个反坦克连和4辆坦克歼击车,12辆装甲车也被击毁。虽然这辆顽强的苏联超重型坦克最终被多达50辆的中国100毫米炮型“行者”坦克和2门150毫米自行榴弹炮联合击毁,但由于它的阻挡,却迟滞了第6装甲师两天的行动。
南线残酷的装甲战斗还在继着。在4月3日进攻中几乎毫无建树的苏军机械化第12军在4日晨受到了方面军司令部继进攻的命令,但只有其所属的坦克第23师的一个坦克团在步兵第9师的掩护下执行了这一命令。中国的反坦克部队和第一航空队联手重创了这队苏联坦克。到黄昏来临时,苏军60%的参战坦克已被华军的反坦克炮和轰炸机炸毁。坦克第23师残部只得向东北方向撤退。第二天,此前因为没有燃滑油而在4日没有出动的坦克第28师终于领到了油料。在师长切尔尼霍夫斯基上校的指挥下,该师投入了战斗。但此时战场形势对苏军已大大不利,各路反攻部队都已被击退。孤立无援的坦克第28师和坦克第23师一样。在进攻中被华军的坦克炮、反坦克炮和空军击毁了大量坦克。仅仅在4月5日进行的一次长达4小时的坦克战中,该师便损失了48辆坦克。坦克第28师最终也只得后撤。苏军坦克部队的反突击作战至此宣告失败。
红军损失了大量坦克和其它兵器,按中国方面的统计,仅仅摩托化第41军就消灭了180辆苏联坦克。其中包括29辆“kv”重型坦克。而中国空军第1航空队则宣称到7月1日止,他们的飞机(主要是n5“蜻蜓”战术攻击机)已经干掉了250辆苏联坦克。
取得胜利的摩托化第41军向位于西特瓦纳河的古特拉城挺进。在该摩托化军的左翼,进展顺利的薛镇远正驱使摩托化第56军拼命向西特瓦纳河挺进。在道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部队的行进速度,薛镇远让他手头唯一的装甲师——装甲第8师沿着公路开进,摩化第3师则走公路以南路况比较差的道路。而步兵第290师则跟在机动部队后面掩护其安全。
在行进中,摩托化第56军没有遭遇红军的大规模反击。虽然在其通路上,苏军第8集团军的一些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中国军队还是在4月6日抵达古特拉附近的西特瓦纳河。为了夺取河上通向城市的公路桥,华军派出了内务部的特种部队。这些人伪装成苏军伤兵。乘坐缴获的2辆苏联卡车混入苏军运输车队。但在开近大桥时,他们被苏联哨兵识破并遭到射击。这些特种部队开着卡车强行冲上大桥,消灭了随时准备炸桥的苏军哨兵并切断了爆破装置的电线,占领了这个渡口。靠着他们的配合,华军顺利的渡过了西特瓦纳河,其装甲第8师进至古特拉城外。摩托化第56军得以建立起桥头堡。这样一来,红军东北方面军不仅在反突击中遭到了失败,而且其在西特瓦纳河一线组织起有效防御的计划也破产了。
在中路的中国装甲部队取得胜利的同时,掩护其两翼的2个集团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在西北集团军群右翼,第16集团军早在4月3日就占领了奥列格斯克。而左路第18集团军下属的第38军步兵第291师则在突破国境线后。在34小时内穿插44英里,兵临红旗里海舰队基地古里耶夫城下,包围该城并很快发动了进攻。
为了确保拿下这座苏联海军基地,中国统帅部为中将指挥的步兵第291师配属了大量加强部队,其中包括1个机枪营、1个摩托车连、1个轻型自行高炮连、1列装甲列车和3个炮兵营、1个列车炮连(2个150毫米加农炮营、1个210毫米加农炮营、装备406毫米列车重炮的第690列车炮连)。1个空军侦察机中队。
苏军在古里耶夫城的守备部队包括杰达耶夫少将指挥下的苏军第8集团军步兵第67师的5300余人。以及克文斯基海军上校领导的海军基地守备队。总的兵力只有13000人,在人数和火力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这些部队仍然进行了殊死抵抗。双方在城内发生了激烈的巷战,给华军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4月8日,华军终于占领了古里耶夫,该城的守备司令杰达耶夫本人在此前的4月5日战死,而他的部下有些一直坚守到了4月9日。在华军第1军和第26军进攻下的交通枢纽奥伦堡,战斗同样激烈。从4月7日华军攻入城市,到4月10日苏军放弃奥伦堡前,红军的守备部队重创了担任奥伦堡主攻任务的华军哈萨克部“草原”集团军群(隶属于第1军,指挥官哈空木中将)。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