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书楼>综合其他>庶子无为(科举)> 庶子无为(科举) 第163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庶子无为(科举) 第163章

而今,沈江霖送了他一个大大的发财机会,能够让他的几个儿子或许有机会在科举之路上更进一步,能拿银子开路,活动一下官职,更关键的是,这些银子得来都是清清白白的,他心里头一点都不虚的,所以对于沈江霖这个送财童子,他如何不欢喜?
这次沈江霖递上来的折子,说的事情也简单,便是言及如今河阳县许多百姓不再从事农产,无法收到有效的田税,同时在工坊内工作的人过多,能否对这些参与其他工作的百姓加增一道非农业人员的人头税。
杜知府看完之后,沉吟了一番,倒是也能理解沈江霖的为难之处。
如今河阳县的百姓,大多都在各种工坊做工,因为四处都在修路,河阳的工坊就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做木材的、做砖块的、做家具的,除此之外,因为河阳县人口暴增,做衣服的、摆摊卖吃食的,给人拉马车的非农业人口便多了许多。
沈江霖给到的应对之法有些奇特之处。
对于工坊内的工人,每月给出的月例中,需要工坊主按照人头缴纳一定比例的人头税,对于个人参与买卖的,则是固定为一个人头五十文一个月,自己进行承担。
这个说起来十分简单,若是这个工坊主雇佣了一百名工人,每个工人每月月例是二两银子,那么工坊主每月需要缴纳一百文的人头税,以千分之五为税点,这个税赋不算高,如果人少出的银子更少,若是人多,那么本身这个工坊肯定是可以赚取比较多的利,完全可以负担的起。
杜知府觉得这点小改动无甚问题,便大笔一挥同意了下来,否则没有这些税入,河阳县今年的夏税交出来或许会比较难看。
这又不是什么中枢上的改革税制,小小一个河阳县,多收一道人头税,甚至还正式写了折子给到杜知府,杜知府已经觉得沈江霖对自己这个上官是绝对的尊重和信任了。
要知道,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胡乱收税、巧立名目的县官多了去了,沈江霖这个压根不算什么事儿。
投桃报李,这点官场眼色,杜知府还是懂的。
沈江霖拿到了杜知府的批文后,便在县衙门口张贴了关于夏税收取方式的革新,除了县衙门口张贴告示,还派了衙役书吏对每个店家工坊挨家挨户地通知到位。
一开始的时候,听到这个税入革新方式的时候,许多人都极为不乐意,以往都不收这个人头税的,怎么如今就又多了一道税了?
大一点的商人反应还算平平,毕竟他们虽然雇佣的人很多,但是如今背靠沈江霖,挣了许许多多的银子,就算是这个人头税再翻个几倍,私人孝敬给沈江霖都是应当的。
而小商小贩和平头百姓之间,有一些人则是对这个新规定的人头税反应颇大,等到那些书吏衙役走了之后,马上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了起来。
“之前都没有这种人头税的,怎么突然就说有这个税了?”
“就是!我们是想着河阳县好,才举家迁过来的,没想到啊,这天下当官的都是一样的,都想着我们老百姓兜里那三瓜两枣呢!”
朱大颇有些愤愤不平道。
孙有福是朱大的邻居,他们是从同一个县过来的,平日里颇有些交情,听到这个话,十分不赞同道:“朱大,你如今在建筑队做工,建筑队是木掌柜管着,到时候也是卢掌柜替你们出这个人头银子,何必这样说沈大人的不是?”
朱大恼了,拍着大腿气到:“你是家里有孩子出息了,心里松快了,就不知道其他街坊邻居的苦了?你觉得那些东家掌柜都是好相与的?他们会为我们交这个人头税?到时候肯定是从我们的月例银子里面扣呀!”
朱大的话,得到了好几个街坊四邻的一致认可。
他们是被剥削的最底层,如果朱大一个月挣二两,交一百文,那一年也要交掉一两二钱银子,朱大的妻子如今在香皂坊门口摆摊,原本只要给点摆摊费的,现在一个月又多出来五十文的开销,两个人加起来竟是要一百五十文一个月呢!
对于一个破碗都可以争半天的底层百姓来讲,这确实是一笔让人肉疼的开支。
一百五十文,对于一个小家庭而言,是可以一个月多吃几顿肉的大事。
孙有福脑子里糊里糊涂的,他一方面觉得朱大的话有道理,另一方面又觉得,沈大人要让他们交税,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以前他们在家乡的时候,苛捐杂税一堆,怎么到了河阳县,就可以分文不交了?
似乎这样也是不对的吧?
朱大的抱怨之言还在继续,有些人听着朱大越说越不像样了,连忙制止道:“好了好了,你也别多说了,刚刚那个衙役不是说了么,到时候如果有问题的人,可以三日后去新造好的学堂那边,沈大人会带着秀才公们专门组织一场,什么会?”
孙有福连忙跟上:“税务宣讲会!”
“对对,会组织一场税务宣讲会,到时候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去提的。”
朱大眨了眨眼睛,有些怀疑道:“你们还真的敢去啊?”
别看朱大叫的凶,其实他这样的人也就在背后乱叫一番,真让他去问其中的细则他是不敢的。
他不像孙有福等人,是完全赤贫地跑到河阳县来的。
他本身就有一个女儿嫁到了河阳县,听说这里日子好过,过来看过一番后,才决定拖家带口搬到这里来。
见城郊新区的房价很是划算,他直接就买在了这里,没有去过“慈幼堂”,落脚不久,就被人安排了工作。
他和县衙人的打交道,只有刚到的那一天进行人口登记,然后便别无交集,不像其他人多次和县衙的人打过交道,或是在“慈幼堂”见过知县夫人多次,心中倒是没有那么的畏惧。
听到这家也有人说要去,那家也有人说要去,朱大最终下决心道:“那到时候我也去看看,只是啊,你们也别抱什么期望,估计这个人头税是逃不掉的。”
朱大心里沉闷,知县大人定下的事情,还能被他们这些平头百姓给改了?过去也不过是听个热闹而已,难道还有他们说话的余地?
第182章
“依法纳税人人有责, 税务知识牢记心中。”
二月二,龙抬头,在河阳县, 只要太阳出来了,便是温热怡人的天气, 新建好的“河阳学堂”静静地沐浴在阳光下,大家一进入到学堂门口,就看到上方高挂着的横幅。
河阳县的民众识字率正在以一个十分迅猛的速度在增加, 在河阳县, 只要晚间积极参加扫盲班,学会常用字五百个, 就可以奖励三等皂一块,学会常用字一千个, 可以奖励二等皂一块, 学完常用字两千个,可以奖励三等皂一块,并且还可以获得一张结业证书。
莫说这些香皂都是可以实打实地换成银子,便是那扫盲班都是免费教学的, 还会经常分发一些印刷好的认字表, 有了那张结业证书, 那更是在河阳县可以挺起胸膛做人, 许多地方要招管事的, 有了结业证书就是证明自己够格当个管事人了。
所以大家对于横幅上简单明了的文字看过后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是虽知道是什么意思, 但有些人心中依旧十分抵触——话虽写的冠冕堂皇,说到底不还是要问他们拿钱?
今日为了这个宣讲会,许多作坊都接到了县衙的通知, 特意停工半日,就是为了让那些工人们有空去听一听,许多人对于这个停工半日同样不满,少干半日活就是少赚半日的钱,许多人还是停留在刚刚能够解决温饱的阶段,对钱的渴望和需求是十分高的。
进入到这个新建的学堂后,远远看去,就见四座三层木质楼房拔地而起,中间有连廊相连,显得十分高耸气派,河阳县里大部分建筑都只有两层楼高,一看还加盖了一层,顿时觉得这房子修的气派。
他们被人陆陆续续引到一处空地,这是教学楼前面的宽阔活动场地,上方置一高台,上面不知道弄了什么喇叭状的东西,大家好奇地东张西望,对这个新学堂的兴趣远远高于今日讲收税的事情。
想到很快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上学,刚刚的那点不愉快,似乎也消散了许多。
太阳一点点升起,露珠慢慢消失不见,树梢有枝叶在晃动,百姓们三三两两找着熟人聚作一堆,小声讨论着今日的话题。
眼看着到的人越来越多,几乎要站满整个宽阔的空地之后,突然有人眼尖,指着高台处道:“是知县大人!”
虽然这人并没见过沈江霖,但是在这个河阳县,谁能穿这一身官袍,那这人想必就是知县大人。
所有人瞬间停止了交谈,纷纷往高台方向看去,只见知县沈大人一步步从容迈上台阶,身姿笔挺、气势逼人,等到正面看向所有人的时候,百姓们都被这样一张容颜所震撼到了。
很多河阳县的百姓都说他们的父母官沈大人是天上文曲星和财神爷下凡来,可那只是针对沈知县的本事来说的话,他们根本没有想象过,沈大人竟然真有神仙一般的容貌。
许多人对知县大人的刻板印象,便是长须长脸,器宇轩昂,年纪四十几许的文人形象,容貌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身的官威。
可是谁知道他们的知县大人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且就是这个刚刚上任才一年的年轻知县,带领着他们将河阳县改造一新!
很多人以为今日开什么宣讲会,总归是衙门里的书吏前来宣讲,百姓虽然敬畏这些书吏官差,但到底也打过交道,不算遥远,可是今日显而易见是沈知县要亲自给他们宣讲,一时之间,所有人心中都满是不可置信。
也不知道是谁带的头,对着沈江霖就齐齐跪了下去,口中不甚整齐地喊道:“拜见大人!”
“大人对我们家恩重如山!”
“谢沈大人帮我们!”
……
许许多多嘈杂的声音汇聚到一处,但是此时是所有人都在发自内心地感谢沈江霖,在许多人看来,若无沈知县,他们根本不可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
沈江霖站在高台处,用手向下压了压,然后对着底下的百姓朗声道:“大家不必拘礼,还请大家一道站起来,我今日有话对父老乡亲们说。”
沈江霖的声音清越且温和,十分平易近人,很快大家都安静了下来,齐齐站直了身子,认真开始倾听沈江霖的发言。
沈知县有话对他们说,沈知县还称呼他们为“父老乡亲”!
所有人都觉得心中一暖,更加竖起耳朵去听沈大人的话。
也不知道高台上弄了什么东西,沈大人一说话,声音就自然扩散出去,哪怕站在离高台比较远的人,也能比较容易听清沈江霖的发言。
“诸位父老乡亲,或许很多人还不认识我,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去年二月到任河阳县的知县,到如今差不多整一年多的时间。初来河阳县,我就下定决心要让河阳县的百姓人人能吃饱饭、人人能穿新衣。这一年我与大家共同兢兢业业做事、勤勤恳恳建设家园,现如今整个河阳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信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成果,在这里,我感谢大家的理解和付出!大家作为河阳县的一份子,都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沈江霖说完之后,便向着底下所有人都作了一揖,慌得百姓们连道不敢。
不过虽然嘴上说着不敢,但是心里却是与有荣焉的兴奋和自豪——我的勤勉是连知县大人都肯定的呢!
沈江霖对着百姓们尽量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拉近大家之间的距离,等到他们消化了自己的这一段话后,才开始了今日的重点税务宣讲。
“在下面的百姓们,有人是土生土长的河阳县人,也有许多人是邻县甚至是更远的地方迁徙而来,大家在这里享受了河阳县的公共资源,例如“慈幼堂”中的落脚留宿,帮扶老弱,扫盲教育,包括衙门里的书吏登记人口、协调推举工作,这些就叫河阳县的公共资源。”
有些人听到“公共资源”四个字的时候,满腹狐疑,根本不知道这什么意思,结果一听沈江霖如此解释,顿时都点着头同意——确实如此,哪怕是河阳县本地人,如今也有很多人将孩子送到“慈幼堂”读书,有些人自己上进的,白日做工,晚上上扫盲班的,都不在少数,都是受过恩惠的。
接受了这一点后,继续听沈江霖讲道:“除了这些,如今县衙出资铺设的城内道路,县衙组织民夫差役昼夜两次收集大家的生活垃圾,包括县衙出资建设这座新的学堂,同样也是公共资源。”
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的事情,没有一个人不熟悉的,有些人本身就在这些行业中做事,他们同样以生活在河阳县为荣,但是他们不明白,明明是来听那个多交的人头税是怎么回事的,为什么要说到这些?
很快,沈江霖就解开了他们的疑惑。
“或许大家会觉得奇怪,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这是因为,这些公共资源的建设都需要银子,那么银子从哪里来?银子从税入上来。”
“所以,我想请大家先理解一个观念,那就是税入其实应该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哗!”底下百姓一片哗然,便是那些站在沈江霖身后的官差衙役同样也是愕然。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多简单的八个字,但是这些老百姓们从来没有这么想过。
在他们的思想里,这个税交了就是交了,交完之后除了自己少了一笔钱财,其他什么都没得到。
每次百姓们提起这些各种各样的税,都是大皱眉头,他们没有想过,收上去的税是要花在他们头上过,在他们心里,这个银子就是给到上面的官员、皇帝们享用的。
事实来讲,也确实如此。
此时的基础设施建设少的可怜,再加上小农经济生产力不发达,收到的税入本身就少的可怜,而大部分的税入都用于了军队的维护,剩下的一部分则确实是用于供养皇室和官员,老百姓就是被压榨的最底层,自然会谈税色变。
而现在,沈知县说,他们交的税之后又会用在他们身上,哪怕有些人想要反驳,但是他们想了想这一年来在河阳县的生活,就说不出话来——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在河阳县生活,他们感受到的第一个,便是极大的便利。
不用自己费心找工作,不用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让孩子读上书、以后能有什么出路,随便走到哪里,道路都是干净的,空气是清新的,一切都是令人惊喜的。
“所有的工坊主必须明确,正是因为你们依法纳了税,县衙才会在各种纠纷中坚定地主持正义,才会在你们想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提供各种支持,才会继续修路造桥,满足你们的运输需求,所以你们下面工人的人头税必须由你们承担,凡是不承担的工坊主,只要有一人举报后核实,该工坊立即歇业整顿一月,若是屡教不改,则不得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百姓需要明白,自己从事的经营活动,也需要缴纳一份人头税,为河阳县做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的河阳县,如同一个初生婴孩,需要大家各方面的去呵护,所有缴纳上来的税入,县衙会出示钱款去向公示,我们上下一心,定然是能打造出一个更好的河阳县的!”
朱大从一开始的不满,到后面折服于沈江霖的气势完完全全听进去了,听到最后,他心情激动,第一个站出来说:“我会依法纳税!”
“我会依法纳税!”
“我会依法纳税!”
呼声越来越高,底下的一群老衙役都有些看呆了。
以往他们挨家挨户收税的时候,许多人能躲就躲,能欠就欠,实在是拖不过了,或是他们上手段了,才会愁眉苦脸地交了税,哪里有一天这些人会主动说要交税的?
这些衙役不懂,沈江霖在他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河阳县的变化太快太快,快到几个月没来这个地方的人都会认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百姓或许没有那些统治者文人如此多的心思,统治者们总是想要用愚民策略来让百姓听话,但是百姓心中却是自有一把尺,其实从沈江霖站上高台的那一刻起,许多百姓心里已经服气了。
若是这个钱是给沈知县的,哪怕就是私人的供奉,他们都觉得是值得的。
河阳县许多人家家中如今都不供观音不供如来,只供沈江霖夫妇的长生牌位,对他们来讲,拜观音拜如来都没有拜知县夫妇来的管用,神仙管不了的事情,沈知县夫妇都管了,若是能留沈知县夫妇永远在河阳县,那些百姓或许都会迫不及待地将这个税给纳了,根本不会计较这个税用在哪里。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

爱 书 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