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无为(科举) 第165章
说不定还是会交到杨志远手上吧!
再说了,如今杨志远简在帝心,如此受皇帝器重,未来成就说不定不逊于杨允功,依附于杨志远他们或许才有出头之日。
虽然杨志远举荐唐云翼一事,让很多因此利益受损的杨家人颇为恼火,但是如今的杨家根深叶茂、姻亲亲眷遍布京城,有混的好的就也有混的不太好的,渐渐的,有一部分人就开始暗地里站队杨志远。
杨允功还没死,他们就已经想要先讨好下一任家主了。
当杨允功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整个人看着一下子老了十岁不止,他的脸上不复以往的从容之色,眼神逐渐退去锐利,稍显浑浊之色,口中禁不住喃喃道:“外敌不曾打杀进来,自己大家族内却已经开始躁动起来,看来我是真的老了,这些人都开始不将我放在眼里了。”
有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唐云翼的到任,唐家人再次进入了中枢官员的视线之内,杨允功忙着整顿自己在吏部的势力,渐有力不从心之感,却在今年户部秋税盘账之际,杜凝章的一道奏折,再次掀起风暴。
杜凝章是户部尚书同样也是内阁阁老之一,权势地位仅次于杨允功,两个人之间这么多年下来,是既有合作又有斗争。
然而杜凝章心中觊觎首辅之位久矣,原本沈江云找上他,说会助他登上首辅之位的时候,杜凝章还暗自嗤笑于他,觉得年轻人实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碍于两人曾经有过一点交情,杜凝章给了沈江云面子,没有当场回绝。
可是从杨志远叛出杨家,一直到如今他和杨允功正式决裂,杜凝章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是真没想到,这沈江云是这么能整活,居然连杨志远都策反的动!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如今杨允功处于了下风,杜凝章又如何会心慈手软,蛰伏了几个月后,终于在接到河阳县的秋税账目的时候,仰天长笑了起来。
沈氏兄弟,是真正的一门双星啊!
沈江云在京城翻云覆雨、摆弄权势;沈江霖在云南同样创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功绩!
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河阳县今年的秋税,居然比夏税又翻了几倍,河阳县的税入正经算起来,居然能和最繁茂的江南各县相媲美了,这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之壮举啊!
夏税的时候,杜凝章还为了麻痹杨允功,假装压了下去沈江霖的功绩,而这一次,杜凝章是绝对要抓住机会,对着杨允功再来一击!
杜凝章不见得多么喜欢沈江霖,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你杨允功要赶走的人,他杜凝章就要多多在陛下面前夸赞他的好处。
更何况,沈江霖确确实实做出了功绩来。
周承翊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久违的真心笑容,他就知道,他从来没有看错沈江霖!
沈江霖给周承翊的回报,不仅仅在于让他在朝堂之上扬眉吐气,更是实打实的金银税入缴入国库。
根据户部统计出来的数字,沈江霖此番在河阳县作出的功绩可谓是亘古未有。
如今的大周朝最为繁华、收税最多的县城是苏州府的吴县和松江府的华亭县,两个县每年夏税和秋税加起来,一年可以上缴入中枢的的税入,折合白银在十万两左右。
而今年的河阳县,统计下来的总税入竟然高达六万两!
要知道,一般的税入并非全部缴纳中枢,是在能够满足当地县衙的开支之后,再抽取一部分缴纳中枢。
过去莫说河阳县这种从来都是要上面接济的县衙,便是很多北直隶的府县都是只能做到自给自足。
河阳县的税入情况一瞬间震惊朝野,以往许多人都搞不清楚河阳县究竟是哪里的一个小县,现如今却成了京城百姓脍炙人口的县城。
对很多京城百姓来讲,河阳县特产各种名贵好用的香皂,而对于那些官员来说,河阳县是沈江霖个人才干和荣誉的展现地。
当年说了给沈江霖三年将功赎过,大家都觉得那是一句不可能达成的废话,而现在,沈江霖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再一次刷新了众人的认知——有他沈江霖在,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沈江霖做出来这么一番功绩,皇帝自然是要赏他,就是这般“正好”,云南临安府知府章文鼎被底下的一众官员联名上书弹劾举报,在任期间多次乱断官司、收受贿赂等罪,直接被革职查办。
对于空出来的位置,周承翊力排众议,升了沈江霖为临安知府。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沈江霖哪怕人不在御前,但是却比他们这些在御前的人更加得宠和得皇帝信任。
杨允功在沈家派系面前一败再败,当知道沈江霖这个知府已经是无法更改之后,他干脆将前往临安府押解章文鼎的人替换成自己人。
他倒是要看一看,这个沈江霖在云南到底做出了什么功绩?!
杨允功并不相信,就这点时间,沈江霖能做出这番功绩,同时,凭借他的政治敏感性,他更确信,那个章文鼎绝对会给到他一些好消息!
第185章
是夜, 杜知府杜之慧已经熄灯睡下了,迷迷糊糊间听到外头有人在说话,中间夹杂着几句“坏事了”、“要抓起来”等语。
当官的最听不了这两句话, 当即杜之慧就吓得弹坐起来,扬声问外头:“是谁在外面说话?”
很快, 守夜的丫鬟就掀开珠帘走了进来禀告道:“回老爷的话,是姜师爷在外头,说有要事禀告。”
杜之慧立马翻身而起, 靸着鞋子下地, 披了一件氅衣就出去了。
看到姜师爷果然在门外毕恭毕敬地等候着,观其神色镇定无异样, 杜之慧的一颗心放了回去,知道这坏事的人不会是自己。
“随我到书房去。”杜之慧带着姜师爷去了府衙的书房, 两人聊了大概有一个时辰的功夫, 却在到底要不要把此事的风声先透露给沈江霖产生了分歧。
“大人,这次朝廷让您预先去临安府摘印,是首辅大人下的令,而这次前来羁押章文鼎的, 据传是首辅大人的亲信柳如松, 这些人都是咱们得罪不起的, 倒不如就装聋作哑一回, 便是那沈大人不日将要出任临安府知府, 那也最多不过是和大人平起平坐,应当不会对大人不利的。”
“况且大人, 您不是时常感叹自己在朝中无人么?如今正是结交朝中人脉的大好时机,您完全可以借着当年首辅大人是您座师的名义,就此走上首辅大人的门路, 岂不是就能官运亨通了?”
姜师爷是从杜之慧刚刚进入官场做县官,就开始跟在杜之慧身边的老人了,从七品到如今的正四品,他花了整整十五年的时间,当年他考中进士就算不得年轻了,到如今已经年过半百之数,又是在云南边境之地任职,杜之慧很多时候都感叹自己这辈子的没有交上太多好运,至今碌碌无为至今,或许这个四品官员就已经是自己的终点了。
他走了十五年才走通的路,而沈江霖只用了两年,甚至于,他的终点,对于沈江霖来说不过是一个起点而已。
这如何不让人心中感慨万千,甚至心生妒意?
之前就有传闻,沈江霖是得罪了首辅大人才会被发配云南之地做知县,现如今面对这般情况,杜之慧已经完全明白了,这并非传言,而是事实。
首辅大人虽然没有传递一言半语给他,但是但凡在官场上做官的人,就是再愚蠢一些的,也能明白首辅大人的用意了——命他摘印也好,让柳如松押解章文鼎回京也罢,都是想要在章文鼎这个人身上好好做一笔文章。
做文章的针对意图是谁?恐怕是不言而喻的。
首辅大人距离他太遥远,同时也太高高在上,首辅大人应当认为,他给了自己机会,自己就一定会顺杆往上爬。
杜之慧沉吟许久,最终却下定决心道:“摘印一事,明日秉公办理便是,同时你亲去河阳县一趟,将此事原原本本地告知沈江霖。”
姜师爷大为震惊不解:“大人?!”
大人这是何意?竟然是要维护沈江霖,而弃杨首辅?大人这是不想要前途了?
杜之慧同样纠结万分,但是最终他依旧定了定心神,仿佛是在给姜师爷解释,也是在说给自己听:“京城之争太过遥远,我们最好还是少掺和的好。沈江霖以一己之力,能将临安府上上下下官员都打通,能够让他们联名上书反了章文鼎,就可知此人的本事。”
“况且,我虽是个庸人,但是身边惊才绝艳之辈见过如此之多,政治斗争再厉害又怎样?老百姓能够得到一丝半点的好处么?但是沈江霖是不同的,你看看如今的河阳县?你看看临安府拔地而起的各种工坊、酒楼?那都是有沈江霖的信誉在,他说要建什么,那些商人们都跑过去投产了,我现在只盼着沈江霖能将整个澄江府也带起来,让澄江府的百姓都能吃饱饭、穿好衣,过好日子。”
说到这里的时候,杜之慧已经完全说服了自己,他的决心已下,再无更改。
“文涛,我是一个无能的官员,碌碌无为半生,青史不会留我名,但是我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无能,就要去让有能为者不能大放光彩,首辅大人显然是想利用章文鼎来对付沈江霖,你过去之后,务必叫他再三小心。”
姜师爷听罢此言,老泪纵横!
他家大人,虽然在功绩上并不显眼,但是他的一生是问心无愧的,大人虽做不到沈江霖这般,但是姜师爷想,世人又有多少能够做到像他家大人那般呢?
沈江霖从姜师爷处知道了此事后,十分恭敬地谢过了姜师爷,又十分客气地给姜师爷看茶,聊了半晌,亲自送姜师爷离开,礼数十分周全。
姜师爷对沈江霖的好感倍增,也能明白为什么自家大人要如此看重沈江霖了——这样一个注定要大放异彩却又十分谦逊知礼的年轻人,又有谁能讨厌起来他呢?
姜师爷在这一刻,觉得他家大人做的决定确实是值得的。
但是姜师爷和杜之慧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数日前,沈江霖就已经得到了准确的消息,甚至那个时候,朝廷对于章文鼎的判罚都还没有传到云南。
沈江霖这两年离开中枢,但是却没有真正“离开”过皇帝。
在这个封建时代,皇帝即代表着权利的核心,也就是说,沈江霖从未远离权力核心,哪怕他的人是在千里之遥外。
沈江霖通过周承翊的锦衣卫网络,不断的将河阳县和云南一地的各种情况秘密传递给皇帝,当年皇帝交托给沈江霖的玉佩,他可是拿来就用了。
当时给到沈江霖这个联系玉佩,周承翊的本意是让沈江霖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来求助,可是沈江霖却生生将其用作了通讯的工具。
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直达圣听的,但沈江霖可以。
沈江霖也不得不这么做。
周承翊哪怕之前再看重他,但是他人不在中枢,天长日久之下,君臣感情淡薄、被他人取而代之,不过是早晚之事,所以沈江霖就需要不停地在周承翊面前刷存在感。
沈江霖做的很有技巧,他初初到任的时候就将在云南之地的所见所闻全都如实记录了下来,并无太多词藻的修饰,只如同之前作为起居郎一般地如实记载。
当周承翊收到沈江霖第一封信的时候,他都不敢相信这是一封信,简直就像是一个小包裹一般,只是用牛皮纸包裹在一起罢了。
但是等周承翊开始真正读起来的时候,他就再也放不下了。
周承翊贵为一国之君,他是从小作为太子长大的,从未迈出过京城一步,他富有四海的同时,他的“四海”,他的江山,究竟是何面貌,他只能在底下臣子一封封的奏折之中看到。
周承翊能够看到的,很多时候是冷冰冰的总结和一串数字,且大部分都是歌功颂德的内容。
不会有人详细地告诉他入境云南的道路究竟是怎样的坎坷,也没人会告诉他,河阳县的百姓一日只吃两餐,两餐分别能吃到点什么,以及如何烹饪,若是吃不饱他们又会以什么充饥等事情。
但是在沈江霖的信中,仿佛他也经历了沈江霖的一一切,在沈江霖的身上也有他的一双眼睛,正在看着这个距离京城极远的边陲之地。
等到看完之后,周承翊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脑海里想了诸多方案,要如何才能让这个地方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但是想了一圈后,还是只能悠悠地叹口气——这些事,只能让沈江霖去做。
从此以后,读沈江霖的密信,就成了周承翊日常生活的期盼之一。
甚至为了这个事情,周承翊还特地加派了一队锦衣卫人马,就是为了在其中能够快速地传递云南来的信件。
故而,很多事情就成了君臣之间的心照不宣,香皂工坊是周承翊“看着”建起来的,河阳香皂运输入京,周承翊同样给沈家人行了放便,至于成为贡品进行宣传,那更是两人之间早就约定好的。
看似皇帝毫不知情,其实他比谁都知道的详细。
看着河阳县一点一点的变化,包括沈江霖在税入方面进行的试点改革,沈江霖都以极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及会给大周带来的好处。
所以,章文鼎的所作所为,周承翊是早就知道了的,同样也早就想收拾这个人,只是一直在等着沈江霖说的时机罢了。
如今时机已到,还需等什么,像章文鼎这种贪官,便是杀一千次都是应该的!
他不仅仅是贪污,还有多桩冤假错案、拿乞儿顶替原本该入狱的囚犯,将失去土地的灾民驱赶过边境,让他们流落到异国他乡讨生活,放弃大周朝的子民!
为了一举扳倒章文鼎,他下面的人可是没少罗列章文鼎的罪名。
看的周承翊是火冒三丈。
只是他已经和沈江霖商议过,留着这个人还有大用,暂时还不能杀了他解恨。
沈江霖得到了姜师爷官面上的信息,便知道周承翊没有食言,心中知道靴子已经落地,现在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计划了。
第186章
官场之上的变化总是让人瞠目结舌, 云南之地太过遥远,章文鼎说到底并无多少帮衬之人,本身就是下面的人被沈江霖暗中联合到一起来对付他, 自然更没有人会走露了消息。
章文鼎本还做着美梦,盘算着今年可以在这个香皂工坊上挣多少银子, 又盘算着那些河阳县的商人在这里又是建酒楼、又是建客栈的,这些可都是大肥羊,到时候自己正好可以狠狠宰几刀。
甚至章文鼎觉得沈江霖这个人很会做人, 这是他在讨好他的表现, 心里琢磨着,到时候这里的好处也分他一杯羹。
可谁知道, 第二日他就被临安府的知府赶过来摘了印,关押在了大牢里, 谁都不许探视, 说是要等京城里的大人来了,再将他移交京城的刑部和大理寺。
章文鼎整个人都吓傻了,官帽被摘,官印被夺, 恍恍如丧家之犬, 口中疾呼自己冤枉, 可这个时候谁还听他的, 杜之慧大手一挥, 就让人堵了他的嘴,押了下去。